跳转至

关于回向

2022年3月6日

1. 相关佛典摘录

《佛说甚深大回向经》通篇谈回向,如何“少修善本而获大果,或多作功德福报无量”。

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主要有两处,“十回向品”和“普贤菩萨行愿品”。十回向为十住、十行、十回向三贤之本,修此十种回向圆满则进人地上的圣位。普贤菩萨为十大愿的愿王,代表一切菩萨的行愿,而十大愿第十就是“普皆回向”。

此外《法华经》《地藏经》等诸多经典都提到回向。

出于学人对佛典的尊重,该部分内容放在最前面,但是由于原文篇幅较大,为方便阅读,附录于最后,或许这也算一种“回向”。

2. 法师开示摘录(出生时间为序)

2.1. 印光法师(摘自《增广印光法师文钞》)

复愚僧居士书:回向者,以己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,若任所作,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。今将所作得人天福报之因,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,以作超凡入圣、了生脱死,以至将来究竟成佛之果,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。用一回字,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之意;用一向字,便见其有决定冀望出世之方。所谓回因向果、回事向理、回自向他也。所作功德,人天因也,回而向涅槃之果。所作功德,生灭事也,回而向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。所作功德,原属自行,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,即发愿、立誓、决定所趋之名词耳。有三种义:一、回向真如实际,心心契合。此即回事向理之义。二、回向佛果菩提,念念圆满。此即回因向果之义。三、回向法界众生,同生净土。此即回自向他之义。回向之义大矣哉!回向之法虽不一,然必以回向净土,为唯一不二之最妙法。以其余大愿,不生净土,每难成就;若生净土,无愿不成。以此之故,凡一切所作功德,即别有所期,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。

与陈锡周居士书:又举凡礼拜读诵大乘经典,及作一切于世于人有益之事,悉皆以此回向西方。不可唯以念佛回向西方,其余功德,另去回向世间福报,则念不归一,便难往生。须知真能念佛,不求世间福报,而自得世间福报(如长寿无病、家门清泰、子孙发达、诸缘如意、万事吉祥等)。若求世间福报,不肯回向往生,则所得世间福报,反为下劣。而心不专一,往生便难决定矣。

与徐福贤女士书:然须发菩提心,誓愿度生。所有修持功德,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。则如火加油,如苗得雨。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,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行。若不知此义,则是凡夫、二乘自利之见,虽修妙行,感果卑劣矣。

复杨慎予居士书:须知无论诵经持咒,均以恭敬至诚为主。均以普为四恩三有,法界众生,回向西方,则其利大矣。若世间无知之人,事事为己,则其利益随心力而下劣矣。譬如一灯,燃百千灯,其灯光明了无减损。若不相燃,其光亦不增大与久。回向时当知此意。不但为自己父母恩人如是,即怨家亦如是。方能上契佛心,下结众缘而解众怨。

复某居士书:病与魔,皆由宿业所致。汝但能至诚恳切念佛,则病自痊愈,魔自远离。倘汝心不至诚,或起邪淫等不正之念,则汝之心,全体堕于黑暗之中,故致魔鬼搅扰。汝宜于念佛毕回向时,为宿世一切怨家回向,令彼各沾汝念佛利益,超生善道。此外概不理会。彼作声,也不理会作怕怖。不作声,也不理会作欢喜。但至诚恳切念,自然业障消,而福慧俱皆增长矣。

复永嘉某居士书四:念佛、回向,不可偏废。回向即信愿之发于口者。然回向只宜于夜课毕,及日中念佛诵经毕后行之。念佛当从朝至暮不间断。其心中但具愿生之念,即是常时回向。若夫依仪诵文回向,固不得常常如是。

复周孟由昆弟书:佛所以教人,凡诵经、持咒、念佛、作诸功德,皆为法界众生回向。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,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?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,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,如一滴水,投于大海,即与大海同其深广。如未到海,则勿道一滴,即长江大河,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。是知凡施于亲,及一切人者,皆属自培自福耳。知此义,有孝心者,孝心更加增长,无孝心者,亦当发起孝心。

2.2. 宣化上人(摘自《华严经》浅释)

回,是转,回转之意。向,是趣向。回向,就是说回转有形,趣向于无形。回转有相,趣向于无相。回转虚妄,趣向于真实。回转自己的功德,趣向于他人。

回向,有很多种的解释,现在把它综合起来,可分为三方面:

  1. 回向自己的功德,趣向于一切众生。
  2. 回向自己的善根,趣向于菩提。这两种是随相。
  3. 回向自己所积的善根,趣向于实际。实际就是无相,亦即是离相。

以上所说的三方面,第一是众生,第二是菩提,第三是实际。这是综合而言,如果要分别解说又可以分为十种回向:

  1. 回自向他:把自己所行所作,回向给他人,就是回向给众生。经文说:「若有善根,不欲饶益一切众生者,不名回向」。你要是所行所作的一切善根,只知自利,认为一切善事功德,是为自己的福报资粮,不肯分给他人,这就是「不饶益一切众生,就不能叫『回向』,假如你有一点点的善事善业,就立刻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,愿与法界众生,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这才是「饶益一切众生」,才是真正的「回向」。
  2. 回少向多:自己一人是少,所有的一切众生是多。菩提修诸善根,极令是少,但用这最少的善根普遍摄持一切众生,以大欢喜心,发广大回向。无论任何善根,都是普遍施给法界一切众生。这也是「愿与法界众生一时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」。
  3. 回自己的因行,向他的因行:修菩萨行的菩萨,把自己所修的一切善根回向于佛,然后再将此善根回向给一切菩萨。自己是在修因行,其他菩萨也是在修因行,以自己在因地所修的善根,回向给果地未满的一切菩萨,令他们的愿满。使心没有清净的,得到清净,很快成就正等正觉。
  4. 回因向果:回自己的因华,向无上的果德。令无上正觉菩提,迅速得到圆满。
  5. 回劣向胜:劣,就是陃劣。胜,是殊胜。陃劣,一切二乘、凡夫、外道,都是陃劣。殊胜,大乘、菩萨、正觉佛果、菩提,都是殊胜。回凡夫所行所作的劣行,向大乘菩萨,正觉世尊所修的胜行菩提觉果。
  6. 回比向证:比是比较一下。我和佛比,我是没有证得佛果的未来佛,佛是已证佛果的已成佛。我和一切菩萨比,我还没有得到清净,菩萨已经得到清净,证到初地,我仍然是个凡夫。这样一比较,就立刻发勇猛精进心,早证无上菩提果位。
  7. 回事向理:我们平时所行所作的一切事相,一切有为法,都回向于真实的理体,使证得无余涅槃。
  8. 回差别行门,向圆融行门:回向我们所修行的种种差别行门,趣向于圆融无碍的行门。
  9. 回世间法,向出世间法:回世间所有的一切有为法,把它趣向于出世的无为法,随顺出世法教化众生,令众生知道出世法才是真实的。成熟一切众生,得无上菩提。
  10. 回顺理事行,向理所成事:回顺理所修行的一切事行,把它趣向真理所成就的事。

以上十种回向,第一至三是回向众生,第四至六是回向菩提,第七、八是回向实际,第九和十是通于果及实际。

2.3. 大安法师(摘自开示)

回向的“回”是“回转”;“向”是“投诸一个目标”。就是我们平时做的,无论是放生啊、吃素啊、念佛啊、诵经啊等等这些,如果你不做回向,他就自然的有他的因果法则,得人天福报。但你做一个回向,我把人天福报这些有漏的福德都通过我的回向,一般回向都回向三个地方:回向实相,回向佛果,回向众生。净土法门一般都直接回向到西方极乐世界。

回向是要培养我们的大悲心的,回向是要把我们的心量扩大的,当了解到你跟一切众生同体的话,你就不会吝啬你的功德,我要把所有的功德都回向给一切的众生,让一切众生都跟离开苦海,都跟我一样到西方极乐世界去。这一念的回向随着你的心量打开你的功德也就大了。

但一般人觉得我好不容易修点功德,我给他回向了我就没有了,我不就吃亏了吗,这还是一个我执,这是凡夫的知见,一定要建立一个跟众生同体的观念。既然是众生同体观念,众生得度了我也就能得度嘛。净土法门说当一个人由于你的劝勉那个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,那么你也是可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。同体,所以学佛就要冲破我执,这个回向也是超越我执的一个表现,我执,我见,狭小吝啬的心这个都是我们修行的障碍。

2.4. 济群法师(摘自《普贤行愿品的观修原理》)

所谓回向,是将我们所做的功德指向一个目标。比如我们为达到某个目标而赚钱,回向,就是将每笔钱存储到指定的帐号。如果赚钱很多却随手花掉,想用时就会囊中羞涩了,最终一事无成。同样,修行所得功德也需有一明确目标。或回向人天善果,或回向往生西方等等。

而最高的回向,是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。或许有人会说,我花了这么多钱和精力做好事,若回向给一切众生岂不很亏?更何况其中还有些众生是我们所讨厌的,如何甘愿让他们也分得一杯羹呢?但我们要知道,我们也是众生之一,当我们发愿将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时,并不因回向众生而一无所获。正相反,由于我们的发心无限,所获功德将百千倍、亿万倍地增长,绝非狭隘的发心所能比拟。

每做一件事或修行之后,都要进行回向,并有不同的具体内容。如放生的回向偈,是“放生功德殊胜行,无边胜福皆回向,普愿沉溺诸众生,速往无量光佛刹”。而修习净土法门的人,多以“愿生西方净土中,九品莲花为父母,花开见佛悟无生,不退菩萨为伴侣”作为回向。

我们每天讲经最后所念的回向偈是:“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,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”也就是说,希望我们讲经和闻法的功德,使一切众生获得法益;希望我们与一切众生能于菩提道上早日成就,究竟解脱轮回之苦。这种回向,就属于最高、最广大的回向。

回向的心有多大,最后成就的功德就有多大。若我们只希望将功德回向于自己或亲人身上,如此狭隘的心又能装得下多少功德呢?一个茶杯,只能装一杯水。同样的道理,如果我们心狭隘,成就也必定狭隘。所以,必须彻底打破我执设定的界限。心本如虚空般浩瀚辽阔,无形无相。只因我执及我所执的系缚,才被局限于有限的家庭或事业中。修行,正是要去除一切人为设定的界限,使心回到清净无染的本然状态。

3. 地藏论坛任务通关帖19

为啥回向?

我们前面反复强调过,调整因果靠什么?业集随心,相现果起。因果业力的调整是靠我们的心。前面说的忏悔、心生善愿都是在用心来调整业力因果的运行。因果又如种植,种子种下去,有了合适的土壤、水分、阳光就会得到美味的果实。那么同一颗种子,在不同的条件下,获得的果实自然也是不一样的。如果我们做了同一件事情。比如布施一次、比如心生一次善念,那么如何让这颗种子结出最大、最美味的果实呢?自然最好是把这颗种子种到最肥沃的土壤中。给予最适合的环境。

但是不同的种子毕竟属性不同,结出的果实可能各不相同,味道不一。所以佛法还提供了我们另外一个办法,能够让我们种下不同的种子,收获的是同样最甜美的果实。这个办法能令我们虽然造作不同的功德福报,却得到最为殊胜的果报。

这个办法就是“回向”。回向指“回转趣向”之义。把自己所作的功德善根转向成就菩提正觉,或施一切众生之善愿。

回向如果用通俗的白话来解释,就是表明、确定自己的愿望和目的,明确自己做这件事情的目的,自己的希望是什么。比如我今日布施贫苦、帮扶病人,这个功德福报回向给一切众生。也就是说这件事情,我是为了一切众生所做,我的希望是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。回向其实只要你目的明确就可以。不一定非要说出来、念出来。

在修行功德福报后若无回向,则是按照因缘果报的自然运行得到相应的善果,这个善果是各不相同的,善报相对是短促的。而有所回向则会沿一定的方向、规律形成果报。而正是因为回向这种方式的特质,能够令自己所做的不同的功德福报转向自己所希望的方向,形成一个合力,一个统一的方向。

我们前面讲了业力运行的规律,讲业报实现最快的办法是什么?亦做亦集。不仅做,而且会集中起来。如果没有回向,不同的业力有不同的福报,比如布施有布施的福报,禅定有禅定的福报、持戒有持戒的福报,等等。但如果你回向的话,这些都可以统一起来,形成亦作亦集的效果。因为最终的目的是一样的。虽然做得事情不一样,但最终是一个目的,这个业力就会会集起来。

这就如同我们盖房子,搬砖、打地基、垒墙、浇筑这些看似完全不同的工作,如果按照一张图纸来做,被统一在一个目标之内,就能盖出漂亮的房子。但假如没有图纸,那砖还是砖、地基还是地基,造不出房子来。

《大智度论》讲过一个比喻,说自己修诸功德,就好像有力之牛,立愿,则如控牛之人,有控牛之人才会达到目的地。

当然,回向的含义并不仅仅如此。大家看看下面的帖子:

怎样才能“少修善本、而获大果,或多作功德、福报无量”?——佛陀教我们甚深大回向(链接已失效)

菩萨作如是回向者,是为菩萨少修善本、获大果报。多作功德,福报无量。

按照佛经中所说回向方法,还有一个放大的功能,修少许善行功德,则能获得大果报。为什么呢?

《华严经》:但勤修习善根回向,普令众生皆得安乐;善根虽少,普摄众生,以欢喜心广大回向。若有善根,不欲饶益一切众生,不名回向;随一善根,普以众生而为所缘,乃名回向。

因为修习功德善根,回向一切众生,共得安乐智慧;哪怕善根微少,但目的是为了一切众生,心量广大。这个心量广大就是原因。少许的善行,但因为回向一切众生,愿一切众生安乐、智慧,因为这份广大的心量,则果报巨大。

所以经中说如果不欲利益一切众生,严格说来是算不上回向的。

回向除了有放大作用,还有另外的作用。可以令善因拥有超强的生命力。

关于“回向”的部分经文汇集(链接已失效)

由回向菩提,所有善根无复失坏故。

如果我们把所做善因回向一切众生共成佛道,那么这个善因则获得了超强的生命力,不会发不了芽、结不了果。如果一件普通的善行,我们并未回向,那么这个种子可能因为环境、条件不符就发不了芽,或者发了芽,却结不了什么果实。但如果能够回向一切众生共成佛道,则不会有这种情况,种子的成长无可阻挡。

事实上,回向其实就是“业集随心”的最高超的体现,用心调控因果的最高水准。

我们说了这么多回向,到底该怎么回向呢?

《法华经》里有一个特别简单明了的:

愿以此功德, 普及于一切,我等与众生, 皆共成佛道。

含义其实也很简单,就是以此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,与我共成佛道,共证菩提。就是这么个意思。怎么表述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习惯。

但是需要强调的是,回向并非嘴里念念就行的。后世很多人都作了自己的回向文,有的人就按照这些回向文念念。实际上却并未这么想。这是没什么作用的。一定是你明确这件事情就是为了这个目的做的,就是为了令众生离苦得乐,共证菩提而做,这才是真回向。如果说就是嘴上念念,然后又计算着这么做自己能有多大福报,那能有多大效果就很难说了。

任务19

这章既然说的是回向,那么任务自然也是回向了。这个任务需要请大家每天晚上入睡前,用半分钟,想一下今天自己做了什么善行、功德,然后把这些功德回向一切众生离苦得乐、共证菩提。半分钟都用不了。

什么?你说今天没做什么善行功德怎么办?那明天去做好啦。前面说了不少简便的方式,不难做到。

4. 具体怎么做回向

笔者个人理解,仅供参考。

4.1. 内心明白为什么做回向

发愿——行动——反馈,乃至循环,这是普适性的做事流程。比如管理学中也有PDCA循环(Plan计划、Do执行、Check检查和Act处理),终点即起点。就像皈依三宝,有外在的佛法僧,也有自性三宝之意。回向,看上去是把自己的功德回向给众生,其实回头看,也是回归到自性、法性上来。

通过佛经原典和法师开示,大概理解做佛事功课的意义,尝试发菩提心,拓展心量。由浅入深,慢慢来。

4.2. 普回向与特回向

每天功课做完,先做普回向,这是普遍的和总持的,回向法界一切众生,比如念念(也可默念)古代祖师写的回向文

愿以此功德,普及于一切,我等与众生,皆共成佛道。

愿以此功德,庄严佛净土。上报四重恩,下济三途苦。若有见闻者,悉发菩提心。尽此一报身,同生极乐国。

然后,针对个人的某种临时需求,可做特别的回向,比如希望病痛尽快痊愈等,有什么说什么,会有感应。

当然,祈求佛菩萨或者护法善神加持护佑,有个原则,叫“可许则许”。因为因果关系复杂难解,我们所祈求的不一定适合我们,我们求不到的也不一定是不好。详见陈海量居士所写的《可许则许》小册子,有“许义”、“不必许义”、“可许可不必许义”三种。

二者并不矛盾。普回向是永恒不变的主旋律,特回向是临时调整的小变奏。

更进一步的话,将功课拓展到日常生活,以佛法一以贯之,遇事往道上会。那么,转俗事为佛事,转尘缘为法缘。

5. 摘录佛典原文

部分标点是笔者所加,可能有不正确的地方,仅供参考。

5.1. 佛说甚深大回向经(华夏佛典宝库)

如是我闻:

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,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。尔时世尊与诸大众,前后围绕而为说法。于是会中有一菩萨,号曰明天。即从坐起,偏袒右肩,右膝着地,恭敬合掌,前白佛言:“世尊,欲有所问,唯愿世尊分别解说。”尔时佛告明天菩萨摩诃萨:“善男子。欲有所问莫得疑难。如来当为随问解说。”明天菩萨即白佛言:“云何菩萨少修善本而获大果,或多作功德福报无量。"

佛告明天菩萨摩诃萨:“善哉善哉。明天,能于佛前问如是义。汝已曾于过去无量诸佛所,殖众德本,供养诸佛,亲近善知识,能为乐福众生,发甚深问。谛听谛听,善思念之。”明天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,唯然受教。”佛告明天:“诸菩萨摩诃萨,当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,修慈身行,修慈口行,修慈心行,专心念佛所行功德。复次明天,菩萨摩诃萨当应往诣如来尊庙礼拜供养,右膝着地、合掌右绕、散华烧香、悬缯幡盖、作众伎乐,尊重恭敬,以微妙音歌甚深句义,赞佛功德随喜叹善。”

佛告明天:“云何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,修慈身行,修慈口行,修慈心行,念佛功德?善男子,菩萨摩诃萨,当念如来坚固士、无上士、最胜士,为师子王勇猛无畏,自度度彼,自安安彼,自灭灭彼,说真谛法安立众生,心无谄饰净戒具足,力无畏辩永除障习,于法自在无与等者。如是专心念佛功德已,右膝着地,散华烧香,幡缯幢盖,伎乐供养,是为菩萨修慈身行。以微妙音歌甚深句义,赞叹如来无量功德,是为菩萨修慈口行。因彼身口善根念佛功德,至诚恭敬,是为菩萨修慈心行。明天,是则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,修慈身口意习行正念。”

佛复告明天:“又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众生所,亦应修慈身行,修慈口行,修慈意行,等念众生。明天,云何菩萨摩诃萨于三世众生所,应修慈身口意行等念众生?如是明天,菩萨摩诃萨不杀众生,不盗他财,不邪淫,不妄语,不绮语,不两舌,不恶口,不贪欲,不瞋恚,不邪见。云何菩萨不杀众生?于一切众生慈悲爱念,惭愧愍伤,永舍刀杖。不偷盗者,若于聚落空处所有遗物不与不取。不邪淫者,若女有主父母兄弟宗亲所护,乃至见彼授华一茎不起欲想。不妄语者,若于乡邑,若在王者,堪为证佐,真诚实语,守死不虚。不两舌者,常于彼此起和合想,从彼所闻不向此说,从此所闻不向彼说。不恶口者,软语开喻,先意问讯,终不以苦切恶言加于众生。不绮语者,时说实说,知义而说,为利益彼说,心口无差。不贪者,于他财利不起欲想,见来取者心无吝惜。不瞋恚者,于一切众生除诸恚恨,起慈愍心、饶益心、安彼心,随顺善摄一切众生。不邪见者,有施、有济、有说、有父母、有今世后世、有苦乐行果报世间。有阿罗汉自知身作证,我生已尽,梵行已成,所作已办,自知不受后有。明天当知,彼不杀不盗不邪淫,则是菩萨修慈身行。不妄语两舌恶口不绮语,则是菩萨修慈口行。不贪不恚不邪见,则是菩萨修慈意行。修慈身口意,则是菩萨等念众生。”

佛告明天:“菩萨摩诃萨于过去当来今现在诸佛所,修慈身行,修慈口行,修慈意行,及于过去当来今现在一切众生所,修慈身行,修慈口行,修慈意行,所有功德果报,悉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明天,菩萨作如是回向者,是为菩萨少修善本获大果报,多作功德福报无量。”

佛告明天:“是菩萨成就无量功德时,持是功德回向无量智慧,又共一切众生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功德三种,有三种回向。何等为三?谓过去空、当来空、现在空。无有回向者,亦无回向法,亦无回向处。菩萨摩诃萨当作是回向,作是回向时三处皆清净,以此清净功德,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作是回向者,无有凡夫及凡夫法,亦无信行亦无法行,亦无八人,亦无须陀洹向须陀洹,亦无斯陀含向斯陀含,亦无阿那含向阿那含,亦无阿罗汉向阿罗汉,亦无辟支佛向辟支佛,亦无有佛及向佛者,何以故?法性无缘、不生不灭、无所住故。是故菩萨摩诃萨应以是三种回向三种清净功德,与一切众生共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是菩萨作是回向已,又复愿言,‘若我生处常遇诸佛,逮甚深三昧,见无量佛,成就多闻,清净智慧,弘誓不舍一切众生’。”

说是法时,百千天人皆愿欲往生阿閦佛国。

尔时佛告尊者阿难:“我向说此甚深法时,百千天人皆愿往生阿閦佛国。阿难当知,彼于此终皆当往生阿閦佛所妙乐国土,从一佛国至一佛国,供养诸佛听受正法,得陀罗尼如说修行,皆当成就不思议慧,于五浊国当得作佛,皆同一号号甘露音王如来应供等正觉。当知彼天受记别时,百千众生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。”

尔时释提桓因白佛言:“世尊,如我解佛所说义,当知此为大功德趣,为无量功德,为无边功德。”佛言:“憍尸迦,是法毕竟净故。”“世尊,当何以名此经?云何奉持之?”佛告释提桓因:“憍尸迦,是经名大回向,亦名甚深法性回向。当奉持之。”佛告憍尸迦:“若有善男子善女人,学是回向者,当知是人必逮得无所从生法忍,能度未度者,安乐百千无量众生。”

说是法时,诸比丘众、释梵天人、阿修罗等,闻佛所说,欢喜奉行。

5.2. 小品般若波罗蜜经

又菩萨如是知无有法能回向法,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菩萨如是回向,则不堕想颠倒、见颠倒、心颠倒。何以故?是菩萨不贪著回向故,是名无上回向。

若有菩萨于福德作起法,取相分别,则不能以此福德回向。何以故?是作起法皆是离相,随喜福德亦是离相。若菩萨知所念作起法皆离相,当知是为行般若波罗蜜。又诸过去灭度佛善根福德亦如是,回向所用、回向法性相亦如是,若能如是知,是名正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诸佛不许取相回向故。若法过去尽灭,是法无相,不可以相得——若如是亦分别,是名取相;若如是亦不分别,是名正回向。

云何不取相分别而能回向?菩萨以是事故,应学般若波罗蜜方便。若不闻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,则不能入是事。若不闻不得般若波罗蜜方便,能以诸福德正回向者,无有是处。何以故?是人于过去诸佛身及诸福德皆已灭度,而取相分别得是福德欲以回向,如是回向,诸佛不许亦不随喜。何以故?是皆于法有所得故。所谓于过去灭度诸佛取相分别,有所得而回向,即是大贪著,以是有所得心回向者,诸佛不说有大利益。何以故?是回向,名为杂毒衰恼。譬如美食其中有毒,虽有好色香美,以有毒故不可食之,愚痴无智之人若食此食,初虽香美可意,食欲消时有大苦报。如是有人不正受读诵,不解其义,而教诸弟子回向语言:‘善男子来,如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,戒品、定品、慧品、解脱品、解脱知见品,并诸声闻弟子及凡夫人所种善根,及诸佛与众生授辟支佛记,是辟支佛所种善根,及与菩萨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,是诸菩萨所种善根,合集称量是诸福德随喜,随喜已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是人如是回向,是回向取相分别故,名为杂毒,如杂毒食。有所得者,无有回向。何以故?是有所得,皆是杂毒故。以是故,菩萨应如是思惟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善根福德,应云何回向名为正回向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?若菩萨欲不谤诸佛应如是回向:‘如诸佛所知福德,何相、何性、何体、何实,我亦如是随喜,我以是随喜,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’菩萨如是回向则无有咎,不谤诸佛,如是回向则不杂毒,亦名随诸佛教。

复次,菩萨应以随喜福德如是回向,如戒品、定品、慧品、解脱品、解脱知见品,不系欲界、不系色界、不系无色界,非过去、非未来、非现在,以无系故,是福德回向亦无系,所回向法亦无系,回向处亦无系。若能如是回向,则不杂毒。若不如是回向,名为邪回向。菩萨回向法,如三世诸佛所知回向,我亦如是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是名正回向。

5.3. 地藏菩萨本愿经

复次,地藏,未来世中,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于佛法中所种善根,或布施供养,或修补塔寺,或装理经典,乃至一毛一尘、一沙一渧,如是善事,但能回向法界,是人功德,百千生中,受上妙乐。如但回向自家眷属,或自身利益,如是之果,即三生受乐,舍一得万报。

5.4. 深密解脱经

观世自在菩萨白佛言:“世尊,以何义故说诸波罗蜜名波罗蜜?”佛言:“观世自在,有五种义说名波罗蜜。所谓不着、不悕望、无过、不分别、回向。观世自在,不著者,所谓不着诸波罗蜜相违事;不悕望者,于诸波罗蜜受用果报,报恩中无求心;无过者,远离诸波罗蜜,无方便杂染法;不分别者,诸波罗蜜中,不如所闻执着自相;回向者,诸波罗蜜所作所集,回取大菩提果故。观世自在,是故我说名波罗蜜。”

5.5. 佛说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波罗蜜多经

复次须菩提,菩萨摩诃萨若欲如实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,当观诸法,犹如虚空,离一切相。何以故?若于诸法如实了知,即无心无非心,是能知者;无法无非法,为所知相。若菩萨于如是法中能回向者,是名最上回向。

是故得名菩萨摩诃萨正修福行。何以故?若种种法及种种行皆寂静故。所有随喜功德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如是。若如实知诸行皆寂无所动者,是菩萨摩诃萨,即能具足般若波罗蜜多方便。于佛世尊入涅槃后,所有善根,若体若相若自性若法性,皆如实知,即能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诸佛世尊所有一切相应行法非三世故。若过去世彼法已离已灭已尽,若未来世当所未至,若现在世今即无住,复无所得,非境界相。若取相者,即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,住不平等,邪念相应,生疑惑想,不能安住正念正意,邪所思觉,如是即不名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若菩萨摩诃萨,于诸善根无所取相无所得心,以是心回向者,是为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如是回向法,菩萨应当学。

5.6. 大宝积经

复次,舍利子,云何名为已生善法,令住不忘,修习圆满,便生欲乐,乃至摄持于心,平等安住?舍利子,如是义者,当知即是回向菩提。

何以故?由回向菩提,所有善根无复失坏故。所以者何?以彼菩萨不依三界而发心故。

舍利子,若诸菩萨不依三界修习善根,又复回向一切智者,当知所有一切善法,则为究竟,无能有尽。舍利子,是名菩萨摩诃萨第四正胜。

5.7. 月灯三昧经卷

童子,是以菩萨摩诃萨,为欲乐求是三昧故,应修善根,行于法施,或行财施,以此檀度,以四种回向而回向之。何等为四?

一者过去诸佛善巧方便,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愿我亦得是善方便,以此善根回向菩提。是名第一回向。二者于善知识所,闻说如是善巧方便,受持读诵而修学之。以此方便,令我得成无上菩提,愿我长夜恒得值遇,以斯善根而回向之。是名第二回向。三者愿我所得资财,共一切众生受用,以此善根而回向之。是名第三回向。四者愿我己身一切生处得财得法,摄护利益一切众生,愿我常得如是之身,以此善根而回向之。是名第四回向。

童子,以此四种回向,应以一切善根而回向之。

5.8. 大集譬喻王经

奢利弗,于世间出世间法中,诸佛世尊最是第一巧胜智慧。奢利弗,是故诸佛世尊,赞叹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何以故?此是无上回向,所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奢利弗,见是义故,善家子善家女,所有善根皆应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

5.9. 大方广佛华严经十回向品

佛子,菩萨摩诃萨回向有十种,三世诸佛咸共演说。何等为十?

一者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;二者不坏回向;三者等一切诸佛回向;四者至一切处回向;五者无尽功德藏回向;六者入一切平等善根回向;七者等随顺一切众生回向;八者真如相回向;九者无缚无著解脱回向;十者入法界无量回向。

佛子,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回向,过去、未来、现在诸佛,已说、当说、今说。

5.10.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

复次善男子,言普皆回向者,从初礼拜乃至随顺,所有功德皆悉回向,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。愿令众生常得安乐,无诸病苦,欲行恶法皆悉不成,所修善业皆速成就,关闭一切诸恶趣门,开示人天涅槃正路。若诸众生,因其积集诸恶业故,所感一切极重苦果,我皆代受,令彼众生悉得解脱,究竟成就无上菩提。菩萨如是所修回向。虚空界尽,众生界尽,众生业尽,众生烦恼尽,我此回向无有穷尽,念念相续无有间断,身语意业无有疲厌。